《本草纲目》

【明朝】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
李时珍《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明朝】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卷5~52为各论,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其总例为“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其中以部为“纲”,以类为“目”,计分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60类。各部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既便检索,又体现出生物进化发展思想。部之下为60类,各类中常将许多同科属生物排列在一起。各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即一药名下列8个项目(即“事”)。其中“释名”列举别名,解释命名意义;“集解”,介绍药物出产、形态、采收等;“辨疑”(或“正误”),类集诸家之说,辨析纠正药物疑误;“修治”,述炮炙方法;“气味”、“主治”、“发明”,阐述药性理论,提示用药要点,其下每多作者个人见解;“附方”,以病为题,附列相关方剂。

李时珍念本草一书历代注解者谬误亦多,遂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博收群书,在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基础上编成此书。

《本草纲目》版本颇多,除国外各种全译或节译本外,国内现存约七十二种,大致可分为“一祖三系”,即祖本(金陵本、摄元堂本)及江西本、钱本、张本三个系统。江西本系统,主要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夏良心、张鼎思刻本等;钱本系统,主要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钱蔚起杭州六有堂刻本,并改绘药图,以及清顺治十二年(1655)吴毓昌太和堂本,乾隆间《四库全书》本即据此本抄录;张本系统,主要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张绍棠南京味古斋刻本,文字参校江西本、钱本,药图改绘后增加十余幅,并附《本草纲目拾遗》。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本即据张本影印,晚近通行本为197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衡如校点本,199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金陵本影印本。

查看该书籍完整介绍

目录分页

  • 《本草纲目》 谷部 ▪ 黍

    释名赤黍名门、糜,白黍中芑,黑黍中季节距,一稃二米名痞。气味黍米:甘、温、无毒。久食令人多热烦。丹黍米:甘、微寒、无毒。黍茎和根:辛、热、有小毒。主治黍米:烧灰和油涂跌打伤,能止痛,不作瘢;嚼浓汁,...

  • 《本草纲目》 谷部 ▪ 蜀黍

    释名蜀秫、芦、芦粟、木稷、荻粱、高粱。气味(米)甘、涩、温、无毒。主治(蜀黍米)温中,涩肠胃,止霍乱。(根)利小便,止喘满。…

  • 《本草纲目》 谷部 ▪ 玉蜀黍

    释名玉高粱。气味(米)甘、平、无毒。主治(玉蜀黍米)调中开味,(根、叶)治沙淋。附方玉蜀黍,理在亦通称“玉米”,其花柱及柱头称为玉米须近年临床上用来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胆道结石、鼻炎及哮喘等症...

  • 《本草纲目》 谷部 ▪ 粱

    气味黄粱米:甘、平、无毒。白粱米:甘、微寒、无毒。青粱米:甘、微寒、无毒。主治黄粱米:止霍乱下痢,利小便,除烦热。白粱米:胃虚呕吐。用白粱米汁二合、姜汁一合,和匀服下。霍乱不止,用白粱米五合,加水一...

  • 《本草纲目》 谷部 ▪ 粟

    气味粟米:咸、微寒、无毒。主治粟米:胃热消渴。用陈粟米煮饭吃。反胃吐食(脾胃气弱,食不消化)。用粟米半升,捣成粉,加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取七枚煮熟,放一点盐,连汁穿梭心吞服,或加少许醋吞下。鼻血不...

  • 《本草纲目》 谷部 ▪ 参子

    释名龙爪粟、鸭爪稗。气味甘、涩、无毒。主治补中益气,厚肠胃。…

  • 《本草纲目》 谷部 ▪ 稗

    气味(稗米)辛、甘、苦、微寒、无毒。主治(稗米)益气,健胃。(苗、根)捣敷或研末,可治刀伤出血。…

  • 《本草纲目》 谷部 ▪ 薏苡仁

    释名解蠡、芑实、莘米、回回米、薏珠子。气味(仁、根)甘、微寒、无毒。主治风湿身疼,日暮加剧。用麻黄三两,杏仁二十枚,甘草、薏苡仁各一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分两次服。水肿喘急。用郁李仁二两,研细,以...

  • 《本草纲目》 谷部 ▪ 罂子粟

    释名米囊子、御米、象谷。气味(米)甘、平、无毒。(壳)酸、涩、微寒、无毒。主治反胃吐食。用白罂粟米三合、人参末三钱、生山芋五寸(切细),加水二升三合,煮成六合,再加生姜汁及盐少许,和匀分服。赤白痢。...

  • 《本草纲目》 谷部 ▪ 阿芙蓉

    释名阿片。俗作鸦片。气味酸、涩、温、微毒。主治久痢。用阿芙蓉如小豆大小,每日空心服一次,温水化下。忌食葱蒜等物。赤白痢下。用阿芙蓉、木香、黄连、白术各一分,共研为末,加饭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壮者...

  • 《本草纲目》 谷部 ▪ 大豆

    释名菽。角名荚,叶名藿,茎名萁。气味黑大豆:甘、平、无毒。主治黑大豆:中风口歪。用大豆三升,熬熟,至微烟出,放入瓶中,泡酒五升。经过一天以上,服酒一升,厚盖被令稍稍出汗。如已噤口,可加独活半斤,微微...

  • 《本草纲目》 谷部 ▪ 大豆黄卷

    释名豆蘖。气味甘、平、无毒。主治头风湿痹(筋挛膝痛,胃中积热,大便结涩)。用在豆黄卷(炒)一升、酥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一匙,饭前服,温水送下。一天服二次。水病肿满、喘急、大小便涩。用大豆黄卷(醋炒)...

  • 《本草纲目》 谷部 ▪ 黄大豆

    气味甘、温、无毒主治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肿毒。研末,调热水,涂痘后痈。…

  • 《本草纲目》 谷部 ▪ 赤小豆

    释名赤豆、红豆,叶名藿。气味甘、酸、平、无毒。主治水气肿胀。和赤小豆五合、大蒜一颗、生姜五钱、商陆根一条,一起碎破,同水煮烂,去药,空心食豆,慢慢饮汁令尽,肿立消。又方:用赤小豆一斗煮极烂,取汁五升...

  • 《本草纲目》 谷部 ▪ 绿豆

    气味绿豆:甘、寒、无毒。绿豆粉:甘、凉、平、无毒。豆皮:甘、寒、无毒豆芽:甘、平、无毒。主治绿豆:小儿丹肿。用绿豆五钱、大黄二钱,共研为末,加生薄荷汁和蜜,调匀敷涂。赤痢不止。用大麻子大水中三末滤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