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明朝】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
李时珍《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明朝】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卷5~52为各论,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其总例为“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其中以部为“纲”,以类为“目”,计分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60类。各部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既便检索,又体现出生物进化发展思想。部之下为60类,各类中常将许多同科属生物排列在一起。各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即一药名下列8个项目(即“事”)。其中“释名”列举别名,解释命名意义;“集解”,介绍药物出产、形态、采收等;“辨疑”(或“正误”),类集诸家之说,辨析纠正药物疑误;“修治”,述炮炙方法;“气味”、“主治”、“发明”,阐述药性理论,提示用药要点,其下每多作者个人见解;“附方”,以病为题,附列相关方剂。

李时珍念本草一书历代注解者谬误亦多,遂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博收群书,在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基础上编成此书。

《本草纲目》版本颇多,除国外各种全译或节译本外,国内现存约七十二种,大致可分为“一祖三系”,即祖本(金陵本、摄元堂本)及江西本、钱本、张本三个系统。江西本系统,主要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夏良心、张鼎思刻本等;钱本系统,主要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钱蔚起杭州六有堂刻本,并改绘药图,以及清顺治十二年(1655)吴毓昌太和堂本,乾隆间《四库全书》本即据此本抄录;张本系统,主要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张绍棠南京味古斋刻本,文字参校江西本、钱本,药图改绘后增加十余幅,并附《本草纲目拾遗》。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本即据张本影印,晚近通行本为197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衡如校点本,199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金陵本影印本。

查看该书籍完整介绍

目录分页

  • 《本草纲目》 草部 ▪ 蓝淀

    释名靛气味辛、苦、寒、无毒。主治肺热咯血。用青黛一两、杏仁(以牡蛎粉炒过)一两,一起研匀,加黄蜡化和做成三址个饼子,称为“青饼子”。每服饼,以干柿半个夹定,外用湿纸裹好,煨香嚼吃,米粥磅下。一天吃三...

  • 《本草纲目》 草部 ▪ 虎杖

    释名苦杖、大虫杖、斑杖、酸杖。气味(根)微温。主治小便淋。用虎杖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月经不通。用虎杖三两,凌霄花、没药各一两,共研为末。每一钱,热酒送下。又方:虎杖一斤,去头,晾干,研细,在五...

  • 《本草纲目》 草部 ▪ 青黛

    释名靛花、青蛤粉。气味咸、寒、无毒。主治肺热咯血。用青黛一两、杏仁(以牡晟粉炒过)一两,一起研匀,加黄蜡化和做成三十个饼子,称为“青饼子”。每服一饼,以干柿半个夹定,外用湿纸裹好,煨香嚼吃,米粥送下...

  • 《本草纲目》 草部 ▪ 甘蓝

    释名蓝菜。气味甘、平、无毒。主治利关节,明耳目,久服益肾,其叶使人不思睡,其子使人多睡。…

  • 《本草纲目》 草部 ▪ 蓼

    气味(实、苗、叶)辛、温、无毒。主治霍乱烦渴。用蓼子一两、香豉二两,每服二凶,水煎服。胃冷不能饮食,冬卧脚冷,秋日取蓼晒干,用六十把,加水六石煮成一石,去滓,拌米饭造酒。酒熟后,每日饮适量。十天以后...

  • 《本草纲目》 草部 ▪ 荭草

    释名游龙、石龙、天蓼、大蓼。气味(实)咸、微寒、无毒。主治消渴、去热、明目益气、亦治瘰疬、痞块。荭草的花能散血、消积、止痛。…

  • 《本草纲目》 草部 ▪ 水蓼

    释名虞蓼、泽蓼。气味(茎、叶)辛、无毒。主治蛇咬伤。用水蓼茎、叶捣敷。脚气肿痛成疮。用水蓼汁搽洗。…

  • 《本草纲目》 草部 ▪ 马蓼

    释名大蓼、墨记草。气味(茎、叶)辛、温、无毒。主治杀肠中寄生虫。…

  • 《本草纲目》 草部 ▪ 闾茹

    释名离娄、掘据、白色者名草闾茹。气味(根)辛、寒、有小毒。主治痈疽肿痛。用闾茹一两,研为末,每服一匙,温水送下。疥疮。用闾茹研为末,加轻粉、香油调匀敷涂。伤寒咽痛(毒气上攻发肿)。用指甲大小的闾茹一...

  • 《本草纲目》 草部 ▪ 大戟

    释名邛钜、下马仙。气味(根)苦、寒、有小毒。主治水肿喘包。用大戟(炒)二两、干姜(炮)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姜汤送下。以大小便通畅为度。水病肿满。用大戟、当归、橘皮各一两,切碎,加水二升,煮取七...

  • 《本草纲目》 草部 ▪ 黄药子

    释名木药子、大苦、赤药、红药子。气味(根)苦、平、无毒。主治项瘿。用黄药子一斤,洗净,锉细,泡酒一斗,每日早晚饮酒一杯。忌一切毒物,并须戒怒。咯血、吐血。用蒲黄、黄药子,等分为末,放手掌上,频频舐食...

  • 《本草纲目》 草部 ▪ 山豆根

    释名解毒、黄结、中药。气味甘、寒、无毒。主治急黄。用山豆根末,水送服二钱。赤白痢。用山豆根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白开水送下。三服后即可止痢。水盅腹大,皮肤变黑。用山豆根研为...

  • 《本草纲目》 草部 ▪ 泽漆

    释名漆茎、猫儿眼睛草、绿叶绿花草、五凤草。气味(茎、叶)苦、微寒、无毒。主治咳嗽上气、脉沉。用泽漆三斤,加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渣,汁中再加半夏半升,紫参、白前、生姜各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心各...

  • 《本草纲目》 草部 ▪ 白蔹

    释名白草、白根、兔核、猫儿卵、昆仑。气味(根)苦、平、无毒。主治疔疮初起。用水调白蔹末涂搽。一切痈肿。用白蔹、赤小豆、网草,共研为末,加鸡蛋白调匀涂搽。又方:用白蔹二分、藜芦一分,共研为末,酒调涂搽...

  • 《本草纲目》 草部 ▪ 甘遂

    释名白泽、主田、鬼丑、陵泽、甘泽、重泽、苦泽气味(根)苦、寒、有毒。主治水肿腹满。用甘遂(炒)二钱二分、牵牛一两半,共研为末,煎为水剂,随时服用。身面浮肿。用甘遂二钱,生研为末,放入猪肾中,外包湿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