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明朝】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
李时珍《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明朝】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卷5~52为各论,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其总例为“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其中以部为“纲”,以类为“目”,计分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60类。各部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既便检索,又体现出生物进化发展思想。部之下为60类,各类中常将许多同科属生物排列在一起。各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即一药名下列8个项目(即“事”)。其中“释名”列举别名,解释命名意义;“集解”,介绍药物出产、形态、采收等;“辨疑”(或“正误”),类集诸家之说,辨析纠正药物疑误;“修治”,述炮炙方法;“气味”、“主治”、“发明”,阐述药性理论,提示用药要点,其下每多作者个人见解;“附方”,以病为题,附列相关方剂。

李时珍念本草一书历代注解者谬误亦多,遂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博收群书,在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基础上编成此书。

《本草纲目》版本颇多,除国外各种全译或节译本外,国内现存约七十二种,大致可分为“一祖三系”,即祖本(金陵本、摄元堂本)及江西本、钱本、张本三个系统。江西本系统,主要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夏良心、张鼎思刻本等;钱本系统,主要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钱蔚起杭州六有堂刻本,并改绘药图,以及清顺治十二年(1655)吴毓昌太和堂本,乾隆间《四库全书》本即据此本抄录;张本系统,主要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张绍棠南京味古斋刻本,文字参校江西本、钱本,药图改绘后增加十余幅,并附《本草纲目拾遗》。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本即据张本影印,晚近通行本为197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衡如校点本,199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金陵本影印本。

查看该书籍完整介绍

目录分页

  • 《本草纲目》 草部 ▪ 芦

    释名亦名苇、葭。花名蓬,笋名(音拳)。初生的苇叫葭,未开花时叫芦,长成后叫苇。气味(根)甘、寒、无毒。(笋)小苦、冷、无毒。(茎、叶)甘、寒、无毒。(蓬)甘、寒、无毒。主治骨蒸肺痿(肺结核)。用芦根...

  • 《本草纲目》 草部 ▪ 甘蕉

    释名亦名芭蕉、夭苴、芭苴。气味甘、大寒、无毒。主治一切肿毒。用芭蕉根捣烂涂患处。流动性红色风疹。治方同上。风火牙痛及虫牙痛。用芭蕉根取汁一碗,煎热含漱。消渴,骨节烦热。用芭蕉根捣汁,随时饮一、二合。...

  • 《本草纲目》 草部 ▪ 防葵

    释名房苑、梨盖、利茹。气味(根)辛、寒、无毒。主治肿病。用记葵开为末,每服少许,温酒送下。癫狂邪疾。治方同上。伤寒动气(伤寒汗下后,脐左有动气)。用防葵一两,木香、黄芩、柴胡各半两。各药混合后,每取...

  • 《本草纲目》 草部 ▪ 蓑荷

    释名亦名覆菹、草、苴、苴、嘉草。气味(根)辛、温、有小毒。(叶)苦、甘、寒、无毒。主治喉舌疮烂。用荷根泡酒半日,取汁含漱。吐血、痔血。用荷根一把,捣汁三升内服。月经不调。用荷根,切细,加水煎取二升,...

  • 《本草纲目》 草部 ▪ 麻黄

    释名亦名龙沙、卑相、卑盐。气味(茎)苦、温、无毒。(根节)甘、平、无毒。主治流行热病(初起阶段)。用麻黄一两,水煎至半干,去渣留汁,加米及豉,煮成粥。先以热水洗澡,然后食粥,汗出即愈。伤寒黄疸。用麻...

  • 《本草纲目》 草部 ▪ 木贼

    气味(茎)甘、微苦、无毒。主治目昏多泪。用木贼(去节)、苍术(淘米水泡过)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茶调下。或加蜜做成丸子吞服亦可。急喉痹塞。用木贼在牛粪火上烧存性,每服一钱,冷水送下,血出即安。...

  • 《本草纲目》 草部 ▪ 狼毒

    气味(根)辛、平、有大毒。主治心腹前。用狼毒二两、附子半两,捣烂,加蜜成丸,如梧子大。第一天服一丸,第二天服二丸,第三天服三丸,然后又双一丸起至三丸止,如此循环直以病愈。腹中冷痛(民证停痰,两胁痞满...

  • 《本草纲目》 草部 ▪ 灯心草

    释名亦名虎须草、碧玉草。气味(茎、根)甘、寒、无毒。主治伤口流血。用灯心草嚼烂敷患处。鼻血不止。用灯心草一两为末,加丹砂一钱。每服二钱,米汤送下。喉痹。用灯心草一把,瓦上烧存性,加炒盐一匙,每取少许...

  • 《本草纲目》 草部 ▪ 地黄

    释名亦名(音户)、芑(音起)、地髓。气味(生地黄)甘、寒、无毒。(熟地黄)甘、微苦、微温、无毒。主治吐血唾血,补虚、除热,去痈疖。用生地黄不拘多少,三捣三压,取全部液汁,装瓦器中,盖严,在热水中熬浓...

  • 《本草纲目》 草部 ▪ 牛膝

    释名亦名牛茎、百倍、山苋菜、对节菜。气味(根)苦、酸、平、无毒。主治劳疟积久。用长牛膝一把,生切,加水六升,煮成二升,分三次服完(清晨一服,未发疟前一服,临发疟时一服。)消渴不止(下元虚损)。用牛膝...

  • 《本草纲目》 草部 ▪ 商陆

    释名逐汤、当陆、章柳、白昌、马尾,夜呼。气味(根)辛、平、有毒。主治温气脚软。用商陆根切成小豆大,先煮熟,再加绿豆同煮成饭,每日进食,病愈为止。水气肿满。用商陆根去皮,切成豆大颗粒,装一碗,加糯米一...

  • 《本草纲目》 草部 ▪ 紫菀

    释名亦名青菀、紫茜、返魂草、夜牵牛。气味(根)苦、温、无毒。主治肺伤咳嗽。用紫菀花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温服。一天服三次。久咳不愈,用紫菀、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捣、筛为末。每服三钱,以姜三片...

  • 《本草纲目》 草部 ▪ 麦门冬

    释名亦名冬、禹韭、禹余粮、忍冬、忍凌、不死草、阶前草。气味(根)甘、平、无毒。主治消渴。把大苦瓜捣成汁,泡麦门冬二两,过一夜,麦门冬去心、捣烂,加黄连(去皮毛)研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 《本草纲目》 草部 ▪ 萱草

    释名亦名忘居、疗愁、丹棘、鹿葱、鹿剑、宜男。气味(苗、花)甘、凉、无毒。主治通身水肿。用萱草根、叶晒干研细,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小便不通。用萱草根煎水随时取饮。大便后带血。用萱草根,加生姜(...

  • 《本草纲目》 草部 ▪ 大黄

    释名黄良、将军、火参、肤如。气味(根)苦、寒、无毒。主治吐血、鼻血(心气不足)。用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热服。下泻即验。伤寒痞满(心下满而不痛)。用大黄二两、黄连一两,泡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