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明朝】 李时珍
目录分页
-
《本草纲目》 草部 ▪ 前胡
释名《唐韵》作湔胡。气味苦、微寒、无毒。李时珍认为:前胡味甘辛,气微平。主治肺热、痰热、风头痛、反胃呕逆、小儿疳气等症。李明珍指出:前胡,“其功长于下气,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呕逆诸疾。气下则火降...
-
《本草纲目》 草部 ▪ 白茅
释名根名茹根、兰根、地筋。气味(茅根)甘、寒、无毒。主治温病热哕(胃有伏热,令人胸满,引起气逆,气逆发声称为哕)。用茅根、葛根、葛根各半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半。每服一杯,温水送下。哕止即停服。反胃,...
-
《本草纲目》 草部 ▪ 防风
释名亦名铜芸、茴芸、茴草、屏风、根、百枝、百蜚。气味甘、温、无毒。主治自汗不止。用防风,去掉芦头(按:芦头是指接近根部的叶柄残基),每服二钱,浮麦煎汤送下。又方:防风用面炒过,猪皮煎汤送下。盗汗。用...
-
《本草纲目》 草部 ▪ 独活
释名亦名羌活、羌青、独摇草、护羌使者、胡王使者、长生草。李明珍说:“独活、羌活乃一类二种,以中国者为独活,西羌者为羌活。”“入用微有不同,后人以为二物者,非矣。”气味苦、甘、平、无毒。主治中风,通风...
-
《本草纲目》 草部 ▪ 土当归
气味(根)辛、温、无毒。主治防风和血。用土当归煎酒服。闪扭手足。用上当归同荆荠、葱白煎汤浸洗患处。…
-
《本草纲目》 草部 ▪ 石蒜
释名亦名乌蒜、老鸦蒜、蒜头草、婆婆酸、一枝煎、水麻。气味(根)辛、甘、温、有小毒。主治便毒诸疮。用石蒜捣烂涂搽。毒重者,把石蒜洗净,以生白洒煎服,汗出为好。产肠脱下。用石蒜一把,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
-
《本草纲目》 草部 ▪ 升麻
释名亦名周麻。气味甘、苦、平、微寒、无毒。主治豌豆斑疮(状如豌豆,有白浆,由头面传及躯体,不急救有生命危险)。用蜜煎升麻,随时取食。另以水煮升麻,棉花沾药汁洗疮。突发肿毒。用升麻磨醋,随时涂搽。喉痹...
-
《本草纲目》 草部 ▪ 苦参
释名亦名苦、苦骨、地槐、水槐、菟槐、骄槐、野槐、白茎。气味苦、寒、无毒。主治热病发狂。用苦参末,加蜜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送下。也可用苦参末二钱,水煎服。伤寒结胸(伤寒流行时,感病四、...
-
《本草纲目》 草部 ▪ 白鲜
释名鲜,音仙。亦名白、白羊鲜、金雀儿椒。气味(根皮)苦、寒、无毒。主治头风、黄疸、咳逆、风疮、疥癣、赤烂等症。产后中风,但体虚不能服他药的病人,可用白癣皮加新汲水三升煮成一升,温服。李明珍指出:白鲜...
-
《本草纲目》 草部 ▪ 山慈姑
释名亦名金灯、鬼灯、朱姑、鹿蹄草、无义草。气味(根)甘、微辛、有小毒。主治面疱斑痣。用山慈母根每夜涂搽,早上洗去。牙龈肿痛。用山慈姑的枝和根煎汤随时漱口,漱后吐出。痈疽疔痛。用山慈姑(连根)、苍耳草...
-
《本草纲目》 草部 ▪ 延胡索
释名本名玄胡索。气味(根)辛、平、无毒。主治咳嗽。用延胡索一两、朴硝七钱半,共研为末。每服二钱,软糖一块和药含咽。尿血。用延胡索一两、朴硝七钱半,共研为末。每服四钱,水煎服。皮下气痛或气块痛。用延胡...
-
《本草纲目》 草部 ▪ 贝母
释名亦名苘、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药实。气味(根)辛、平、无毒。主治胸膈郁积。用贝母(去心),加姜汁炒后研细,再和姜汁、面糊做成丸子。每服七十丸。化痰降气,止咳解郁。用贝母(去心)一两、姜制厚朴半...
-
《本草纲目》 草部 ▪ 旋复花
释名金沸草、金钱花、滴滴金、盗瘐、夏菊、戴椹。气味(花)咸、温、有小毒。主治中风壅滞。用旋复花洗净,焙过,研细,加炼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夜卧时以茶汤送下五至十丸。小儿眉癣(小儿眉毛眼睫,因生过癣后...
-
《本草纲目》 草部 ▪ 青葙
释名草蒿、萋蒿、昆仑草、野鸡冠、鸡冠苋,子名草决明。气味(茎、叶、子)苦、微寒、无毒。主治(茎、叶)除皮肤中热,治恶疮,止金疮血。(子)镇肝,明目,去风寒湿痹。治眼病有验。…
-
《本草纲目》 草部 ▪ 蘼无
释名亦名薇芜、蕲、江蓠。气味辛、温、无毒。主治头中久风、风眩、泄泻、咳逆等。…
《本草纲目》 草部 ▪ 前胡
释名《唐韵》作湔胡。气味苦、微寒、无毒。李时珍认为:前胡味甘辛,气微平。主治肺热、痰热、风头痛、反胃呕逆、小儿疳气等症。李明珍指出:前胡,“其功长于下气,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呕逆诸疾。气下则火降...
《本草纲目》 草部 ▪ 白茅
释名根名茹根、兰根、地筋。气味(茅根)甘、寒、无毒。主治温病热哕(胃有伏热,令人胸满,引起气逆,气逆发声称为哕)。用茅根、葛根、葛根各半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半。每服一杯,温水送下。哕止即停服。反胃,...
《本草纲目》 草部 ▪ 防风
释名亦名铜芸、茴芸、茴草、屏风、根、百枝、百蜚。气味甘、温、无毒。主治自汗不止。用防风,去掉芦头(按:芦头是指接近根部的叶柄残基),每服二钱,浮麦煎汤送下。又方:防风用面炒过,猪皮煎汤送下。盗汗。用...
《本草纲目》 草部 ▪ 独活
释名亦名羌活、羌青、独摇草、护羌使者、胡王使者、长生草。李明珍说:“独活、羌活乃一类二种,以中国者为独活,西羌者为羌活。”“入用微有不同,后人以为二物者,非矣。”气味苦、甘、平、无毒。主治中风,通风...
《本草纲目》 草部 ▪ 土当归
气味(根)辛、温、无毒。主治防风和血。用土当归煎酒服。闪扭手足。用上当归同荆荠、葱白煎汤浸洗患处。…
《本草纲目》 草部 ▪ 石蒜
释名亦名乌蒜、老鸦蒜、蒜头草、婆婆酸、一枝煎、水麻。气味(根)辛、甘、温、有小毒。主治便毒诸疮。用石蒜捣烂涂搽。毒重者,把石蒜洗净,以生白洒煎服,汗出为好。产肠脱下。用石蒜一把,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
《本草纲目》 草部 ▪ 升麻
释名亦名周麻。气味甘、苦、平、微寒、无毒。主治豌豆斑疮(状如豌豆,有白浆,由头面传及躯体,不急救有生命危险)。用蜜煎升麻,随时取食。另以水煮升麻,棉花沾药汁洗疮。突发肿毒。用升麻磨醋,随时涂搽。喉痹...
《本草纲目》 草部 ▪ 苦参
释名亦名苦、苦骨、地槐、水槐、菟槐、骄槐、野槐、白茎。气味苦、寒、无毒。主治热病发狂。用苦参末,加蜜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送下。也可用苦参末二钱,水煎服。伤寒结胸(伤寒流行时,感病四、...
《本草纲目》 草部 ▪ 白鲜
释名鲜,音仙。亦名白、白羊鲜、金雀儿椒。气味(根皮)苦、寒、无毒。主治头风、黄疸、咳逆、风疮、疥癣、赤烂等症。产后中风,但体虚不能服他药的病人,可用白癣皮加新汲水三升煮成一升,温服。李明珍指出:白鲜...
《本草纲目》 草部 ▪ 山慈姑
释名亦名金灯、鬼灯、朱姑、鹿蹄草、无义草。气味(根)甘、微辛、有小毒。主治面疱斑痣。用山慈母根每夜涂搽,早上洗去。牙龈肿痛。用山慈姑的枝和根煎汤随时漱口,漱后吐出。痈疽疔痛。用山慈姑(连根)、苍耳草...
《本草纲目》 草部 ▪ 延胡索
释名本名玄胡索。气味(根)辛、平、无毒。主治咳嗽。用延胡索一两、朴硝七钱半,共研为末。每服二钱,软糖一块和药含咽。尿血。用延胡索一两、朴硝七钱半,共研为末。每服四钱,水煎服。皮下气痛或气块痛。用延胡...
《本草纲目》 草部 ▪ 贝母
释名亦名苘、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药实。气味(根)辛、平、无毒。主治胸膈郁积。用贝母(去心),加姜汁炒后研细,再和姜汁、面糊做成丸子。每服七十丸。化痰降气,止咳解郁。用贝母(去心)一两、姜制厚朴半...
《本草纲目》 草部 ▪ 旋复花
释名金沸草、金钱花、滴滴金、盗瘐、夏菊、戴椹。气味(花)咸、温、有小毒。主治中风壅滞。用旋复花洗净,焙过,研细,加炼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夜卧时以茶汤送下五至十丸。小儿眉癣(小儿眉毛眼睫,因生过癣后...
《本草纲目》 草部 ▪ 青葙
释名草蒿、萋蒿、昆仑草、野鸡冠、鸡冠苋,子名草决明。气味(茎、叶、子)苦、微寒、无毒。主治(茎、叶)除皮肤中热,治恶疮,止金疮血。(子)镇肝,明目,去风寒湿痹。治眼病有验。…
《本草纲目》 草部 ▪ 蘼无
释名亦名薇芜、蕲、江蓠。气味辛、温、无毒。主治头中久风、风眩、泄泻、咳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