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明朝】
释名 亦名铜芸、茴芸、茴草、屏风、 根、百枝、百蜚。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自汗不止。用防风,去掉芦头(按:芦头是指接近根部的叶柄残基),每服二钱,浮麦煎汤送下。又方:防风用面炒过,猪皮煎汤送下。 盗汗。用防风二两、芎 一两、人参半两,共研为末。每服半钱,临睡时服。 老人便秘。用防风、枳壳(麸炒)各一两,甘草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开水送下。 偏头风与正头风。用防风、白芷,等分为末。每服二、三匙。童便五升煎至四升,分两次送药服下。 破伤风(牙关紧闭)。用天南星、防风,等分为末。每…
释名 艽,音交。亦名秦瓜,秦 。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黄疸。用秦艽半两,浸酒半升中,空腹饮酒。有酒量的人服后易见效。又方:秦艽三两,牛乳一升,煮成七合,作两次服下。 暴泻、大渴、大饮。用秦艽二两、灸甘草半两,每服三钱,水煎服。 伤寒烦渴。用秦艽一两,在牛乳一碗中煎到六成,作两次服。 急劳烦热(身体酸疼,骨蒸潮热)。用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研细。每服三钱,开水调下。 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用秦艽、灸甘草各一两,每服一至二钱,水煎服。 小便艰难。用秦艽一两,水一碗,煎至六分,分两次服…
释名 亦名地薰、芸蒿、山菜、茹草。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伤寒余热(伤寒之后,体瘦肌热)。用柴胡四两、甘草一两,每用二钱,煎服。 小儿骨热(十五岁以下小儿遍身如火,盗汗、咳嗽、烦渴,日渐黄瘦)。用柴胡四两、丹砂三钱,共研为末,拌猪胆汁和饭蒸熟,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一丸,桃仁、乌梅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虚劳发热。用柴胡、人参等分,每服三钱,加姜枣同水煎服。 湿热黄疸。用柴胡一两、甘草二钱半,白茅根一小把,加水一碗,煎至七成,适当分次服完。 眼睛昏暗。用柴胡二钱半、决明子七钱半,共研…
释名 《唐韵》作湔胡。 气味 苦、微寒、无毒。李时珍认为:前胡味甘辛,气微平。 主治 肺热、痰热、风头痛、反胃呕逆、小儿疳气等症。 李明珍指出:前胡,“其功长于下气,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呕逆诸疾。气下则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陈致新之绩,为痰气要药。”…
释名 亦名割孤露泽。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伤寒劳复(身热,尿赤如血色)。用胡黄连一两、山栀子二两(去壳),加蜜半两拌匀,炒至微焦,研细,再加猪胆汁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另取生姜二片、乌梅一个,浸在三合童便中,半日后,去渣留尿,加温,饭后将药丸送下。 小儿潮湿、盗汗。用胡黄连、柴胡,等分研细,加炼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服一至五丸,按年岁加减。丸子先用酒少许化开,再加水煮开多次后用药渣同服。 小儿疳热(肚胀,潮热,发焦。不可用大黄、黄芩等伤胃的药物)。用胡黄连半两、灵脂一两,…
释名 腐肠、空肠、内虚、经芩、黄文、印头、苦督邮。内部实在的叫子芩、条芩、鼠芩。 气味 (根)苦、平、无毒(一称大寒)。 主治 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女带下、手足寒热,宜服“三黄丸”。随季节而不同。按上列三药的右诹,春季用量是:四两一三两一四两;夏季是:六两一一两一七两;秋季是:六两一三两一三两;冬季是:三两一五两一二两。配好后捣碎和蜜做成丸子,如乌豆大。每服五丸,渐增至七丸。一天服三次。一月后病愈。久服使人健壮。 胸部积热。用黄芩、黄连、黄蘖,等分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
释名 亦名陵游。 气味 (根)苦涩、大寒、无毒。 主治 伤寒发狂。用龙胆二钱研细,加入鸡蛋清。每服二钱,白蜜化冰水送下。 四肢疼痛。用龙胆根切细,有生姜汁中浸一夜,焙干,捣为末。取一茶匙,水煎,温服。 谷疸、劳疸(谷疸因多食而得,劳疸因过劳而得)。用龙胆一两、苦参三两,共研为末,加牛胆汁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如不愈,可稍稍增加药量。治劳疸,可增加龙胆一两、栀子仁三至七枚,以猪胆代牛胆和丸。 盗汗。用龙胆研细,每服一钱,加猪胆汁三两(滴入少许温酒)调服。治小儿盗汗,可加防风。 …
释名 连及草、甘根、白给。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鼻血不止。用口水调白及末涂鼻梁上低处(名“山根”);另取白及末一钱,水冲服。 心气疼痛。用白及、石榴皮各二钱,研细,加炼蜜和成丸子,如黄豆大。每服三丸,艾醋汤送下。 妇女阴脱。用白及、川乌药,等分为末,薄布包一钱,纳入阴道中,觉胜利内热即止。每天用一次。 疔疮、肿疮。用白及末半钱,澄水中,等水清后,去水,以药摊厚纸上贴于患处。 跌打骨折。用白及末二钱,酒调服。 刀伤。用白及、煅石膏,等分为末,洒伤口上。 冬季手足皲裂。用白及粉加水调匀…
释名 山漆、金不换。 气味 (根)甘、微苦、温、无毒。 主治 吐血、务血不止。用三七一钱,口嚼烂,米汤送下。 赤痢血痢。用三七三钱,研细,淘米水调服。 大肠下血。用三七研细,淡白酒调一至二钱服。三服可愈。 妇女血崩。治法同上。 重度赤眼。用三七根磨汁,涂眼睛周围,很见效。 无名痈肿,疼痛不止。用三七根磨米醋调涂;如痈已破,则用三七研细干涂。 虎咬虫伤。用三七研细,每服三钱,米汤送下。另取三七嚼涂伤处。 附方三七号称“金疮要药”,人们把它比为“金不换”,是外科、伤科的常用药物,我国著名的“云南白药…
释名 亦名小辛、少辛 气味 辛、温、无毒。李明珍说:辛、温能散,所以各种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带气、惊 等症,可用本品治疗。口疮喉痹等用它,是因它能散浮热。辛能泄肺,所以风寒咳嗽等症可用它;辛能补肝,所以胆气不足、惊 、眼目等症可用它;辛能润燥,所以耳闭、便涩者可用它。 主治 中风(突然倒下,不省人事)。用细辛末吹入鼻中。 虚寒呕哕,饮食不下。用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共研为末。每服一钱,柿蒂汤送下。 小儿客忤(按:本病症状是:面青,惊痛,不能说话;或颈项强硬,出现险象;或在夜中忽然…
释名 亦名王连、支连。 气味 (根)苦、寒、无毒。 主治 心经实热。用黄连七一,加水一碗半,煎成一碗,饭后过一阵(食远)温服。小儿减量。 伏暑发热、作渴、呕吐及赤白痢。用黄连一斤,切小,加好酒二升半煮干,再焙过、研细,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一天服三次。此方名“黄龙丸”。 骨热黄瘦。用黄连四分,切小,加童便五大合,浸一夜,微煎三四沸,去喳,分二次服下。 小儿疳热(遍身疮蚀、潮热、肚胀、口渴)。用黄连五两,切碎,以水调湿,纳猪肚中,缝好,放在饭上蒸熟,连同少许饭烂捣烂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
释名 玉豉、酸赭。 气味 (根)苦、微寒、无毒。 主治 吐血。用地榆三两,加米醋一升,煮沸十多次,去渣汁,饭前热服一合。 妇女漏下,赤白不止,人极黄瘦。治方如上。 血痢不止。用地榆晒干,研细。每服二钱,掺在羊血上炙熟食下。又方:单用地榆煎汤,每服三合。 赤白下痢。用地榆一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半,去渣,熬成膏。每服三合,空腹服。一天服两次。 大便下血,长期不愈。用地榆、鼠尾草各二两,加水二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 小儿疳痢。用地 榆煮汁。熬如饴糖。服之有效。 毒蛇螫人。用新地榆根捣汁饮下,并以搽伤…
释名 亦名“獐耳细辛”。 气味 (根)苦、平、有毒(入口使人吐血)。 主治 各种恶疮、疥痂、瘘蚀、皮肤虫痒等。用及已煎汁浸洗。…
释名 赤参、山参、郗蝉草、木羊乳、逐马 、奔马草。 气味 (根)苦、微寒、无毒。 主治 月经不调,产前胎动,产后恶血不下,冷热劳,腰脊痛,骨节烦疼等症。用丹参洗净,切片,晒干,研细。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此方称“丹参散”。 小科下血。用丹参十二两,加酒五升,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不能饮酒者,可用水煎服。 寒疝腹痛(小腹和阴部牵引痛)。用丹参一两,研细。每服二钱,热酒调下。 小儿惊 发热。用丹参、雷丸各半两,与猪油二两,同煎几次,去渣,取汁收存。用时,摩汁在儿身。此方称“丹参摩膏”。 …
释名 牡蒙、童肠、马行、众戎、五鸟花。 气味 (根)苦、寒、无毒。 主治 下痢。用紫参半斤,加水五升,煎成二升。再加入甘草二两,煎至半升,分三次服。此方名“紫参汤”。 吐血不止。用紫参、人参、阿胶(炒),等分为末。每服一钱,乌梅汤送下。又方:与上方基本相同,但减去人参。换为甘草,以糯米汤送下。 脸上酒刺。用紫参、丹参、人参、苦参、沙参和呈两,共为末,加胡 桃仁捣烂,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送下。 附方 紫参作药用,远见于张仲景的《金匮玉函》,后来用者较少。但各书仍记载共功效。认为它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