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家马思聪在美国病逝》
马思聪(1912—1987)中国作曲家、小提琴家。广东海丰人。1923年赴法国。翌年入南锡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后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1929年回国。1930年再赴法国,从毕能蓬学习作曲。1932年创办私立广州音乐学院并任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云南中山大学教授、重庆中华交响乐团指挥。1946年应邀任台湾交响乐团客席指挥,演出所作《第一交响曲》。后在沪、穗、港等地从事音乐活动。建国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院长及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1967年后侨居美国费城。前期的作品有《第一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内蒙组曲》(原名《绥远组曲》、包括《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祖国》、《春天》等。建国后,作有《第二交响曲》、管弦乐《山林之歌》等。侨居美国期间作品有舞剧《晚霞》、歌剧《热碧亚》、管弦乐《阿美组曲》等。
1987年5月20日,中国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先生因患心脏病在费城逝世,终年75岁。马思聪先生患心脏病多年。10多天前检查心脏时,发现左心室已全坏,右心房也不好。医生认为,马思聪随时有致命的危险,并建议动手术,但不幸手术无效,与世长辞。1988年5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徐迟撰写的文章《马思聪》。文章写到:马思聪先生曾经不是用音符,而是用文字,写下了一首《童年追想曲》。他写他母亲。记得他3岁在外祖母家里听留声机,便能跟上唱片一起唱。7岁时他堂嫂在风琴上弹中国曲调,他听后就学会了弹出来。只是他手细,不能弹8度音,他用3度音代替,还比8度音更合乎和声呢。10岁弹月琴,音乐记忆力特别好,他能背出许多首很长很长的粤曲。根据他晚年写成的《简历》得知,他从20岁起便开展了一系列创业性的音乐活动。1930年他创立了第一个完全由我国器乐家组成的交响乐管弦乐团,他自任指挥。1931年他创办了广州音乐院,任院长。1932年他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直至5年后抗战爆发。1937年他转到广州中山大学执教。以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战时的流亡生涯,他挟着小提琴,流浪在中国大地上,开了不知多少音乐会。1939年他经香港、河内到云南的澄江,时中山大学迁校。于是,1940年来到陪都重庆,他创办一个国家级的中华交响乐团,任指挥,兼任协奏曲的小提琴独奏家,他在重庆指挥独奏过几十个场次,蜚声于大后方的中外爱乐者之间。1941年他飞到香港,用他的琴声和他自己创作的浓郁民族风格的乐曲,征服了香港热情的中外听众。这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经历了香港的炮火,1942年又开始流亡。经他家乡海丰,辗转到了桂林,又回到粤北砰石的中山大学。1944年奔波于桂林、柳州、贵阳、昆明。1945年到重庆、成都,又到贵阳任贵州省艺术馆馆长。1946年飞到上海,建立了上海音乐家协会,又转台北,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然后又回广州,到中山大学执教,兼广东省立艺专音乐系主任。1949年他到了北京。在第一届全国文代大会上,他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随后作为文艺界的新政协代表,他参加了那历史性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第一次会议。时他任教于燕京大学音乐系。1951年他被委任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多年以来,到这时,他已经谱写出很多重要的作品,开创了丰富多采的一代民族乐风。继他的第一号作品《宋词七首》之后,他写了三重奏和《第一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然后,是那么多的浓郁民族风味的美丽而健康的小提琴曲。如《摇篮曲》(第四号作品),是他自己演出过最多场次的,非常受欢迎的一首,作于1935年。第六号作品作于1937年,名叫《第一小提琴回旋曲》,也是他经常演奏的保留节目,显出了他拥有最美丽的民歌资源,随手便可展出最好的旋律。也是这一年他完成了他最重要作品之一的《绥远组曲》现改名为《蒙古组曲》(作品第七号),内分三章:一、史诗;二、思乡曲;三、塞外舞曲。这是使他享盛誉的杰出作品。《史诗》奏出了抗战的激情主题。在离乱生活中的《思乡曲》唤起了广大听众的联想。《塞外舞曲》气魄雄健,所受赞赏仅次于《思乡曲》而已。这个组曲有小提琴谱及乐队总谱,流传最广。在开国前的第一创作阶段,他一共写了22个作品。在五、六十年代的第二阶段里,他共创作了22号作品。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的第三个创作阶段里,他写了17号作品。他一生一共写了61号作品。马思聪的全部作品是真诚的,是他的感情的结晶,心血的凝聚,爱国的证件,历史的纪录,珍贵的遗物,价值连城的国宝,壮丽的精神财富,汉民族文明的一座高峰。这些作品中必有一些将传至千秋万代,这些不朽的作品也就是他永生的灵魂了。我总有一种感觉,他并没有离开我们,我们拥有他的唱片、录音匣子和一些乐谱,就像他还在,永远在,在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