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生前最后一次接见外宾》
1975年9月7日,周总理生前接见的最后一位外宾是现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劳动党主席伊利耶·维尔德茨。维尔德茨满头银发,精神矍铄。他于1998年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回顾着:“那次见面令人终生难忘。”维尔德茨沉默片刻,接着说,当时他率领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访问中国。“周恩来那时病情十分严重,却不顾医生反对,坚持要接见我们代表团。他站在门口迎接我们,显得十分消瘦。他引我们走进客厅。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他当时说的话:‘维尔德茨同志,咱们先和代表团一起照张相。’这张照片在《人民日报》头版刊载。我现在还保存着这张珍贵的报纸。然后,他请我单独和他到旁边的房间谈话。他说:‘医生不让我多说话,所以你说,我听。’”“医生在旁边提醒陪同的中国同志,让我说话尽量简短。我说到大约20分钟时,便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看了一眼手表。周恩来始终认真注视着我,立刻发现了我的迟疑,便说:‘看来咱们的谈话没意思,否则你不会看手表。’我立刻说,’不,很有意思,只是医院有规矩,而我是守纪律的。’他说道,‘医生不会惩罚客人,咱们接着谈。’就这样,我们的谈话又持续了将近1小时20分钟。”维尔德茨73岁了。他于60年代同周恩来总理相识。当时周总理到罗马尼亚参加罗前领导人乔治乌—德治的葬礼,维尔德茨担任副总理。他敬佩周总理的为人,称赞周总理“是当代最杰出的国家领导人和外交家,对国际问题有深入研究,是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始人,也是罗中友好关系的缔造者之一”。维尔德茨说,在他见过的许多国际知名人士中,他最景仰“周恩来这样思想深邃、富有远见的领导人,这样热爱和平、反对强权的外交家”。他说,“当时我们对国际上和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重大问题交换了看法。中国尚处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主要讲了他对中国前景和罗中关系的展望。周总理说,‘请你相信,中国对罗马尼亚的友谊不会改变’,‘领导未来中国发展的人是邓小平。’他还讲了许多赞扬邓小平的话。在谈到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时,周总理说,中国人民永远站在罗马尼亚人民一边,支持罗马尼亚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正义事业所进行的斗争。不过,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远水救不了近火’。中罗毕竟相距太远。周恩来认为,欧洲的事情不能由美苏两个大国主宰,中小国家的安全不能指望超级大国,只能靠这些国家自己团结起来,发展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才能取得和维护民族独立。现在回过头来看周恩来当时的讲话,真是非常有道理。”维尔德茨拿出一本《周恩来的外交风采》画册,翻到他同周总理见面时的那一页。照片上的周总理身穿灰色中山装,面庞清癯,略带微笑。维尔德茨则满头黑发。他说:“你看,当时我还很年轻。那次谈话中,周恩来还请我多送一些罗马尼亚的电影到中国,要反映罗马尼亚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当代生活和建设情况的影片。他说,‘可惜我不能再去罗马尼亚了。我们给乔治乌-德治送葬时,徒步行走了一个多小时。可是现在我连几分钟的路都走不动了。’他显得十分疲惫。我坚持邀请周恩来在恢复健康后到罗马尼亚访问。他回答:‘维尔德茨同志,那只是幻想了。我可能再也见不到美丽的罗马尼亚了/我们相互拥抱告别时,他对我说:‘我相信中罗两国的友谊会得到发展。也请你相信,邓小平是罗马尼亚人民的忠实朋友。’我们就这样分别了。”维尔德茨接着说,“我对周恩来的话深信不疑。中国随后发生的变化完全如同周恩来所预见的。1980年,我以总理身份再次访华,同邓小平见面。我们进行了非常有意思的谈话。我告诉他周恩来对我讲的话。邓小平对我说,中国对罗马尼亚的立场永远不会改变。他还说,中国人民已经对文化大革命、对毛泽东作出了正确的评价,将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开创的事业继承下去,并开始进行深入的经济改革,一定能实现周恩来同志建设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遗愿。”1992年,维尔德茨第三次到中国访问,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参观。“12年里,中国的变化让我又惊又喜。我坚信,中国如果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一定会在21世纪成为一个政治、经济强国。”他说,“由于周恩来对未来的远见,由于邓小平坚持改革的勇气,使中国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基础上,这些年经济改革进行得有步骤、有章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我高兴地看到,江泽民等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正在继续把改革引向深入。”维尔德茨强调,“我对中国人民始终怀着友好的感情。这是因为我们两国的关系不是为权宜之计而建立,而是有相互支持、相互尊重、互利合作的牢固基矗这正是周恩来提倡的现代国际关系的准则。”他最后祝愿中国继续取得新的成就,祝罗中友谊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