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汉朝】 张仲景
目录分页
-
《伤寒论》辨可发汗脉证并治
大法,春夏宜发汗。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
-
《伤寒论》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此一卷,第十七篇,凡三十一证,前有详说。…
-
《伤寒论》辨不可吐
合四证,已具太阳篇中。…
-
《伤寒论》辨可吐
大法,春宜吐。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病人手足厥...
-
《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
-
《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大法,秋宜下。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
-
《伤寒论》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
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证,前三阴三阳篇中,悉具载之。此以下诸方,于随卷本证下虽已有,缘止以加减言之,未甚明白,似于览者检阅未便,今复校勘,备列于后: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生姜...
《伤寒论》辨可发汗脉证并治
大法,春夏宜发汗。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
《伤寒论》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此一卷,第十七篇,凡三十一证,前有详说。…
《伤寒论》辨不可吐
合四证,已具太阳篇中。…
《伤寒论》辨可吐
大法,春宜吐。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病人手足厥...
《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
《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大法,秋宜下。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
《伤寒论》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
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证,前三阴三阳篇中,悉具载之。此以下诸方,于随卷本证下虽已有,缘止以加减言之,未甚明白,似于览者检阅未便,今复校勘,备列于后: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