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

【唐朝】 李大师李延寿

《南史》是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南史》没有采取编年体,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纪传汇合起来,删烦就简,以便阅读。列传中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孙,以家族为单位合为一卷,对于
李大师,李延寿《南史》
《南史》 【唐朝】 李大师,李延寿

《南史》是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南史》没有采取编年体,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纪传汇合起来,删烦就简,以便阅读。列传中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孙,以族为单位合为一卷,对于了解门阀制度盛行的南北朝社会,有一定的方便。对各朝正史以删节为主,但有应删而未删的,如宋、齐、梁、陈四朝受禅前后的九锡文和告天之词等官样文章;有过求简练以致混乱不确切的,如把都督某某几州诸军事、某州刺史的官衔,一律省成某某州刺史加都督;也有由于对原书史文未能很好领会而把重要字句删去的。

《南史》中也有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等书中所未载的材料。虽然细微琐事较多,而且杂以神怪迷信,但也不乏有意义的史料。《宋书》未立文学传,《南史》以因袭为主,因而文学传不包括宋而从南齐丘灵鞠开始。这说明李延寿撰写《南史》《北史》的体制是汇集正史的纪传,因而拘泥于原书,没有达到李大师横则沟通南北,纵则贯串几代,综合成为新著的意图。《新唐书》李延寿传的评语说,“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是不恰当的。

《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

以王、谢等大家为主,《列传》多附传,附传的人物多属家族成员,例如《南史·袁湛传》附传人物达12人,《北史·陆俟传》附传多至20人,前后去百余年,乃至于有大量的神怪迷信,王鸣盛批此甚谬妄。《南史》《北史》中,某些传文亦有重复现象。

当李大师开始编纂南北史的时候,沈约的《宋书》、萧子显的《南齐书》、魏收的《魏书》已经流传很久,魏澹的《魏书》和王劭的《齐志》等也已成书。而当李延寿继续编纂南北史的时候,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的编纂工作也正在进行或定稿。既然关于南北朝的史书已有多种,那么,李氏父子为什么还要另外编写这一时期的历史著作呢?李延寿的自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他的父亲“常以宋、齐、梁、陈、魏、北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于是发奋成就《南史》与《北史》。

《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蓝本,共566卷,又参考“杂史”千余卷,删繁就简,事增文省,其中删《魏书》《宋书》最多,删文多为诏诰、符檄、章表。《南史》有〈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但无表、志。显然,在隋、唐全国统一的局面形成后,人们很需要综合叙述南北各朝历史的新著。同时,分裂的封建政权互相敌视的用语如“索虏”、“岛夷”之类,已与全国统一后南北各民族大融合的形势不相适应比李延寿时代稍后的刘知几也强烈反对这种称谓。所以李氏父子打破了朝代的断限,通叙南北各朝历史,又在书中删改了一些不利于统一的提法,正是反映了当时历史的要求。这也是南北史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史》有本纪和列传,无表、志。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编撰方法按朝代顺序、帝王在位先后,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诸王、大臣等纪传。

本纪中有《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列传中除专传外,列“类传”九种。

查看该书籍完整介绍

目录分页

  • 《南史》 列传 ▪ 列传·卷六十一

    陈伯之陈庆之兰钦陈伯之,济阴睢陵人也。年十三四,好着獭皮冠,带刺刀,候邻里稻熟,辄偷刈之。尝爲田主所见,呵之曰:“楚子莫动!”伯之曰:“君稻幸多,取一担何苦。”田主将执之。因拔刀而进,曰:“楚子定何...

  • 《南史》 列传 ▪ 列传·卷六十二

    贺瑒司马褧朱异顾协徐摛鲍泉瑒少聪敏,齐时沛国刘瓛爲会稽府丞,见瑒深器异之。尝与俱造吴郡张融,指瑒谓曰:“此生将来爲儒者宗矣。”荐之爲国子生,举明经。后爲太学博士。梁天监初,爲太常丞,有司举修宾礼,召...

  • 《南史》 列传 ▪ 列传·卷六十三

    王神念羊侃羊鸦仁王神念,太原祁人也。少好儒术,尤明内典。仕魏位潁川太守,与子僧辩据郡归梁,封南城县侯。历安成、武阳、宣城内史,皆着政绩。后爲青、冀二州刺史。神念性刚正,所更州郡必禁止淫祠,时青州东北...

  • 《南史》 列传 ▪ 列传·卷六十四

    江子一胡僧佑徐文盛阴子春杜崱王琳张彪江子一字元亮,济阳考城人,晋散骑常侍统之七世孙也。父法成,奉朝请。子一少慷慨有大志。家贫,以孝闻,苦侍养多阙;因终身蔬食。仕梁起家爲王国侍郎、奉朝请。上书言事,爲...

  • 《南史》 列传 ▪ 列传·卷六十五

    陈宗室诸王永修侯拟遂兴侯详宜黄侯慧纪衡阳献王昌南康湣王昙朗文帝诸子宣帝诸子后主诸子永修侯拟字公正,陈武帝之疏属也。少孤贫,质直强记。武帝南征交址,拟从焉。梁绍泰二年,除员外散骑常侍、明威将军,以雍州...

  • 《南史》 列传 ▪ 列传·卷六十六

    杜僧明周文育侯瑱侯安都欧阳頠黄法奭淳于量章昭达吴明彻武帝征交址及讨元景仲,僧明、文育并有功。侯景之乱,俱随武帝入援建邺。武帝于始兴破兰裕,僧明爲前锋,斩裕。又与蔡路养战于南野,僧明马被伤,武帝驰救之...

  • 《南史》 列传 ▪ 列传·卷六十七

    胡颖徐度杜棱周铁武程灵洗沈恪陆子隆钱道戢骆文牙孙瑒徐世谱周敷荀朗周炅鲁悉达萧摩诃任忠樊毅梁承圣初,元帝授颖罗州刺史,封汉阳县侯。寻除豫章内史,随武帝镇京口。齐遣郭元建出东关,武帝令颖率府内骁勇随侯瑱...

  • 《南史》 列传 ▪ 列传·卷六十八

    赵知礼蔡景历宗元饶韩子高华皎刘师知谢岐毛喜沈君理陆山才赵知礼字齐旦,天水陇西人也。父孝穆,梁候官令。知礼涉猎文史,善书翰。陈武帝之讨元景仲也,或荐之,引爲书记。知礼爲文赡速,每占授军书,下笔便就,率...

  • 《南史》 列传 ▪ 列传·卷六十九

    沈炯虞荔傅縡顾野王姚察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祖瑀,梁寻阳太守。父续,王府记室参军。炯少有俊才,爲当时所重。仕梁爲尚书左户侍郎、吴令。侯景之难,吴郡太守袁君正入援建邺,以炯监郡。台城陷,景将宋子仙...

  • 《南史》 列传 ▪ 列传·卷七十

    循吏吉翰杜骥申恬杜慧度阮长之甄法崇傅琰虞愿王洪范沈瑀范述曾孙谦何远郭祖深昔汉宣帝以爲“政平讼理,其惟良二千石乎”。前史亦云,今之郡守,古之诸侯也。故长吏之职,号曰亲人。至于道德齐礼,移风易俗,未有不...

  • 《南史》 列传 ▪ 列传·卷七十一

    儒林伏曼容何佟之严植之司马筠卞华崔灵恩孔佥卢广沈峻孔子驱皇侃沈洙戚衮郑灼全缓张讥顾越沈不害王元规伏曼容字公仪,平昌安丘人,晋着作郎滔之曾孙也。父胤之,宋司空主簿。曼容早孤,与母兄客居南海。少笃学,善...

  • 《南史》 列传 ▪ 列传·卷七十二

    文学丘灵鞠檀超卞彬丘巨源王智深崔慰祖祖冲之贾希镜袁峻刘昭锺嵘周兴嗣吴均刘勰何思澄任孝恭顔协纪少瑜杜之伟顔晃岑之敬何之元徐伯阳张正见阮卓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子曰:“焕乎其有文章。”自汉以来...

  • 《南史》 列传 ▪ 列传·卷七十三

    孝义上龚颖刘瑜贾恩郭世通严世期吴逵潘综张进之丘杰师觉授王彭蒋恭徐耕孙法宗范叔孙卜天与许昭先余齐人孙棘何子平崔怀顺王虚之吴庆之萧叡明萧矫妻羊公孙僧远吴欣之韩系伯丘冠先孙淡华宝解叔谦韩灵敏刘渢封延伯吴达...

  • 《南史》 列传 ▪ 列传·卷七十四

    孝义下滕昙恭陶季直沈崇傃荀匠吉翂甄恬赵拔扈韩怀明褚修张景仁陶子锵成景隽李庆绪谢蔺殷不害司马暠张昭时有徐普济者,长沙临湘人。居丧未葬,而邻家火起,延及其舍。普济号恸伏棺上,以身蔽火。邻人往救之,焚炙已...

  • 《南史》 列传 ▪ 列传·卷七十五

    隐逸上陶潜宗少文沈道虔孔淳之周续之戴顒翟法赐雷次宗郭希林刘凝之龚祈朱百年关康之渔父褚伯玉顾欢杜京産陶潜字渊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寻阳柴桑人,晋大司马侃之曾孙也。少有高趣,宅边有五柳树,故常着五柳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